近年来,美国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探索和保障人类健康长寿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生物制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领先全球、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作为全美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专业团体之一,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长期致力于中美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交流和产业技术合作,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近日该协会主要负责人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就美国生物医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发挥华人的专业技术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美国生物产业的优势:巨大的投入和知识储备
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现任会长陈平博士认为,美国之所以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一枝独秀,领先世界,主要得益于其长期不懈的巨大财政投入和雄厚的知识储备。
他解释说,美国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多年的原始创新和知识积累,为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带来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目前,许多先进的医疗器械和新药的出现,正是实验室成果纷纷流向市场的结果。”另外,美国联邦政府一直保持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力度,作为直接领导和开展各类生物医药科学基础研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得到了联邦财政的强力支持,是除国防外获得政府财政支持最多的科研单位。即便是近年来因金融危机造成财政紧缩的情况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获得的财政拨款尚能保持在3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协会候任会长魏紫萍博士认为,美国拥有较为健全的产业发展体系,创业者和投资人能够做到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政府对药品实验和新药审批等较为规范,特别是在新药的临床试验方面。”她说,“尽管美国对新药的临床试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不是十分苛刻,尽可能降低投资人的成本,且让投资人感觉成本可控。”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放远眼光
长期从事中美生物医药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经历,让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资深成员了解当前中国生物医药科技发展及产业化情况。他们认为,中国与美国相比,目前在生物医药研究及产业发展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协会名誉会长、马里兰大学教授赵玉琪博士说,目前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强,不仅有来自中央财政的投资,而且地方政府也很重视,投入很大,“但需要拧成一股绳,提高投资效率。特别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无论是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产业化,周期都很长,因此需要制定并坚持长远战略,决不能寄望一蹴而就”。
陈平和魏紫萍认为,目前中国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有些问题,主要是许多地区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在搞,其结果是,虽然硬件设施建得很好,但却难以吸引技术和人才进入,造成了浪费。“生物制药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相关人才和成熟配套的设施,如研究实验室、医院等。”他们指出,有些地方认为搞些开发建设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就可以吸引尖端生物医药人才进驻创业是不现实的。“尽管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大、发展前景广,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的。鉴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周期性长、投入大的特点,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组织协调,集中力量,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引智工作:需要研究解决“非全日制”人才回国创业与合作的问题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统计,按首次就业年龄大小排列,美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毕业生排在首位,首次就业的平均年龄超过37岁。也就是说,真正搞生物医药的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多年历练,才具有就业创业的能力。陈平说,从其个人经历来看,搞生物医药的人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沉积,从业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知识创新能力越强。
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成员认为,目前国内引智工作的目标,主要针对能够全身而退回国创业和发展的人才,缺少吸引和发挥不能辞职回国或只能用部分时间回国发展的高智力人才,而这部分人才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主力军。魏紫萍指出,这部分人起码在美国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真正拥有和掌握研究成果和技术诀窍,但由于他们已经具有稳定的工作和高额的收入,很难下决心全身而退回国发展。“中国相关部门需要针对这部分人的特点,制定更加合理、适用的政策,尽可能地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放弃美国的工作岗位)也能够回国开展交流和创业合作。”她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不仅需要强调中国的发展需要,还要研究美国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这样引智工作在生物医药领域才会成功有效。